最近几天,你的朋友圈是不是被《国家宝藏》刷屏了?
这是一个自称很年轻的节目,到底有多年轻呢?来跟北京画室-南街8号画室一起看一看。
也就是上下五千年
不同于地方卫视综艺节目以流量明星为中心,《国家宝藏》栏目组率先将焦点对准中国文物宝藏,联合“国宝守护人”,披上传奇故事的外套,尝试在文物与人之间建立联结,拉近当代人与历史文物的距离。
也正是看完这个节目,许多网友才惊叹我国历史上的超凡成就。
第一期节目上,故宫博物院推荐的一件旷世神作成为亮点。
它就是北宋画家王希孟的《千里江山图》
《千里江山图》局部
也许看到这里,有的小伙伴就会问了:
“我也觉得这幅《千里江山图》确实是好,但却始终说不出来到底哪里好。”
别着急,今天8号画室就带大家一起来看懂中国画!
如何欣赏中国画呢?
这个问题不仅经常困扰普罗大众,甚至就连不少专家学者都为此争论不休。
当然,太学术的东西就交给专家去研究,我们今天就简单来普及一下如何看懂中国画。
要了解中国画,首先要了解中国画的特点。
可以说,中国画有三个很明显的特点。
散点透视
中国画讲究散点透视,跟西洋画整体形成透视不同。
那么小伙伴也许就会问了:啥叫散点透视啊?
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,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,而是根据需要,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,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,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。这种透视方法,叫做“散点透视”,也叫“移动视点”。
因此中国画最擅长的不是描摹和再现生活,而是颇为抽象的写意。
文人性
中国画在宋代以前,“形神兼备”是最高准则。
但宋代以后,随着文人的大量介入,特别是山水画的勃兴和花鸟画的繁荣,中国画日益走上了另一条道路,在评判标准中对“形”的问题有所轻视,更多讲究的是一种韵味和意境。
别说话,静静感受
诗性
正是由于文人对书画的影响,宋代以降,“诗画一律”的观点成为主流。
例如大文豪苏东坡称赞王维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。
无论是诗还是画,都提倡“寓意于物”,这是超越物质占有的审美胸怀。
中国画讲究脱离“形”的桎梏,用意象的手法去寻找诗的境界。
所以,我们通常会看到西洋画中的静物是这个样子的:
很逼真很写实对不对?!
而中国画则是这个样子的:
笔触间尽是诗的韵味,这就是中国画的意境。
也许讲到这里,有的同学又有新问题来了:
“你讲了半天,啥才叫中国画的意境啊?”
意境呢,确实是一种无可言说的,能令人感受领悟、意味无穷的意蕴和境界。
它讲究情景交融、虚实相生,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。
具体来说,就是简单两个字:留白。
留白不是代表空白。
留白代表的是一种被省略的事物,不把白的地方看作空白的无。
而是要反过来,把“无”看成是“有”。
这种留白,是要给人们一定的想象空间
就像这幅南宋马远的《寒江独钓图》。
只见一幅画中,一只小舟,一个渔翁在垂钓,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,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,满幅皆水。予人以想象之余地,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,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,正所谓“此处无物胜有物”。
总之中国画讲究意境,讲究虚中有实,讲究留白。这也构成我们中国传统画中重要的创作风格。
而这种风格,需要我们提升审美品味,慢慢去品味其中奥妙。
好了,读完这篇文章,再回头去看开头的《千里江山图》,是不是能感受到不一样的美感呢?
爱的深度与高度·与你的选择有关·适配的教育是送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。
|
|